記山東省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獲獎項目丁家河景觀環境工程
?
丁家河位于青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季節性排水河流,與開發區政府、市民文化廣場毗鄰,自1976年上游修建丁家河水庫后,河道斷流,常年干枯。周圍居民在河道內開荒種地、傾倒垃圾,河道成為排污通道,“蚊蠅成群,臭氣熏天”的景象大大影響了周圍居民生活與城市環境。自2006年河道景觀整治后,這條“臭水溝”面貌煥然一新:河水涓涓、四季常流,河岸蜿蜒雋秀、草木清幽瑰麗。
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丁家河景觀環境工程獲得了“2009年度山東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的殊榮,如今這也成了開發區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項目設計方青島環境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簡稱“設計院”)院長、國家注冊土木工程師黃駿衡介紹說,前水庫、后大海、又流經城市,僅憑園林手段打造丁家河的生態景觀宛如建空中樓閣,得先治水,方能造景。
古道又見清流
在設計之初,設計院對河床、周圍地形、土壤巖層等進行了詳細的勘探。科學地制定開發利用河道地下潛流,形成濕地造園的方案。黃駿衡介紹,據勘探資料分析,地下潛流的坡降為7‰,由此設計深6.8米長650米的水泥土防滲截水墻,將地下水壅高至地面以上,經攔河壩攔截抬高水位形成濕地,汛期排洪、旱季蓄水、形成常年流水怡人的濕地景觀,且每年節約用水能達18萬立方米。
作為城市河道,丁家河并不是常見的兩端砌高墻的硬質直線駁岸,而是采用置石、生態駁岸、濕生植物栽植等多種方式建設的呈現自然線條的生態駁岸。記者在其中一個河段發現,草坡從河的西側延伸入水,再搭配以置石,成了一個無封閉的親水空間;東側則為硬質駁岸,以石墩作圍護,水生植物沿岸邊生長,偶現連接河岸與水體的大石階,屬于半封閉式的親水空間。
“草坡斜入水中,坡度較緩,能保證設計規范要求的‘水體岸邊2米內水深不超70厘米’的規定。”設計院副院長黃青介紹說,東河岸延伸約2米的范圍內打造了硬質溝槽,抬高了河底,并以塘泥填充,再種上水生植物。“營造出舒適的親水景觀,也滿足了安全要求?!?/span>
此外,河面寬度的取值及駁岸“軟、硬”的界定,都是通過計算該河段河水的流速、糙率系數等數據得來。“因為上游是水庫,必須兼顧泄洪,河道可以宣泄,300年一遇的上游水庫的溢洪道泄洪流量?!秉S駿衡說,復原為自然蜿蜒的多樣性生態駁岸,讓景觀不與水爭道,“否則水利會變成水害?!?/span>
生態宜人景觀
除了河道以外,建設單位規劃的可用設計的綠化地不多,有的地段甚至不到7米。設計者巧妙的采用階梯狀斷面枯水期流水走最窄斷面,不至有斷流的感覺,洪水期可短時期淹沒上層臺階,不影響泄洪。記者沿河堤走一圈下來,配錯落有致、疏密得當河岸植物與小品搭,讓人并不覺得累贅或空洞,且有移步異景的效果。在如此“摳門”的地方做景觀,設計方大膽借助山景、水體、植被景觀,合理輻射休息區半徑,設置多處景觀節點,給人大開大合、有進有退之感。以黃青的話說就是“以點代塊、以塊連帶、以帶促片”的景觀結構模式。
由于地方受限,有的地段設計不了小路,這就給節點的可達性增加了難度。不過,設計方在河面上架起了多座小橋,有的為石拱橋,有的為木橋,橋型有直有曲?!霸讵M小的空間,運用不同的材質,并制造曲折婉轉的路線,能給游人增加游覽的趣味?!秉S青說,在節點之間以相對應風格的濱水生態休閑帶和濱水景園休閑帶串聯,打造協調統一的河道景觀。
休息椅做喬木樹圍、芒草遮掩置石、用矮灌木形成游覽路與河流的阻隔空間等等——植物與園林資材的相襯、與節點特點相輔掌握得恰到好處。通過水生植物、草皮、地被、喬木、灌木等不同植物的合理搭配,營造出色彩豐富、具有季相變化的植物景觀,彰顯各個節點的特色。而在緩坡入水的河岸,則多采用的是結縷草、馬尼拉等護坡能力強、耐濕性好的植物,土下還埋有土工格柵做穩固。“喬木方面,基本采用的是櫸樹、水杉、柳樹等當地表現好的植物,不少地方保留了原有地形和植物?!秉S青說。
水生植物是丁家河亮點之一,據黃駿衡介紹,為遵循自然生態的理念,河道蓄水采用深層不透水巖層和截水墻防滲,不鋪設土工布,依然采用原有河床,讓水底植物正常生長;而原有的河邊喬木,也做了原生態保留?!笆紫鹊糜兴又拍芊N花草樹木,最后才能讓人、魚、鳥等生物在此和諧共處,這就是丁家河景觀環境工程的治理思路?!秉S駿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