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動工程勘察行業技術進步
——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交流材料
?
作為全國最早的十八個綜合勘察甲級單位之一,建院63年以來,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致力于打造最受社會信任、科技先進的服務團隊,堅持“科技興院、人才強院”發展戰略,堅持“市場推動,高端引領,自主投入,全員參與”的前瞻性科技戰略,在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及科技研發方面加強管理,加大投入,成效顯著。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院在本專業多個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對引領行業發展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其中,巖土專業先后有花崗巖地基研究、低能量強夯應用、石粉墊層研究、隧道圍巖分類、基巖地下水工程作用、無嵌固樁支護體系、膠州灣軟土研究等多個領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測繪及地理信息專業先后有市連續運行基準站CORS系統、數字青島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地鐵測量、水下地形圖測量、地下管線信息管理系統、地圖文化與創意等領域獲得突破性成果。
下面從科技管理體系、科研管理機制、科技創新平臺、主要科研成果及未來發展方向等幾方面簡要介紹如下:
一、科技管理體系
(一)制度建設
以科技項目為抓手,逐步健全院科技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科研工作管理辦法》、《優質工程評選辦法》、《外聘專家顧問委員會管理辦法》、《知識產權管理辦法》等管理文件,將科技創新和科研開發納入規范化管理。通過年度科技工作會議、優秀科技工作人員評選及院領導宣貫等多種方式,強化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二)人才隊伍
積極引進培育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355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154名,工程技術應用研究員11名,高級工程師65名,國家注冊巖土工程師34名,國家注冊測繪師52名,國家注冊一級結構工程師3名,注冊咨詢、建造、安全工程師多名,青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名。張志華院長獲中國勘察設計優秀企業家(院長)稱號。
建立了覆蓋全院專業技術人員的科技人才資源庫,根據專業及特長分類管理;建立外聘專家庫,加強同高校與科研院所的聯系,開拓雙向培訓與合作科研新思路;建立青年科技人才庫,鼓勵青年科技人員參與科研。
(三)機構及體系配套
以院科學技術委員會為支撐,研發辦、總工辦牽頭,質檢、人事、財務、經營等部門全面參與,以設立在我院的國家、省、市級科技創新機構為平臺,以基層單位為依托,形成責任明確、分工合作的科研管理體系。詳見下圖。
?
?
?
?
?
?
?
?
?
?
?
?
?
(四)科技培訓
科技創新需要一個梯次合理、配置齊全、基礎堅實的科研團隊。院每年都要經過兩上兩下的方式確定來年的年度培訓計劃,所有基層單位均建立了培訓制度。院對各類培訓進行分類管理,要求每次培訓均形成會議記錄與小結。
邀請國外學者來我院交流訪問,近年來包括:日本德島大學蔣景彩教授就3·11東日本大地震、日本生態護坡工程以及三維動態滑坡體系研究做了學術報告;北海道大學三浦清一教授做了關于日本土力學理論與實踐最新成果的專題報告;與加拿大科思嘉公司合作承擔了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并對關鍵技術進行了培訓;承辦“中英3S技術支持的精細化農業”國際會議;美國ESRI公司總部代表來我院進行三維仿真和地圖制圖技術交流;同濟大學高大釗教授、武漢大學萬幼川教授、國家勘察大使顧寶和教授、項勃教授等專家學者先后來我院講學。積極參加國家及國際學術(技術)交流活動,組織舉辦省市級技術交流會議,拓展新視野、學習新技術、交流新方法、推廣新工藝。
建立山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結合產學研項目為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石家莊經濟學院等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多人,舉辦技術培訓10余次。
(五)標準建設
高度重視標準體系建設。管理標準方面:在省內率先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并獲得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技術標準方面:自主研發青島市標準地層層序、工程地質地理信息系統,建立院技術標準巖土工程勘察技術規定、RTK測量技術規定、機場凈空測量技術規定和城市三維建模技術規定等。
二、科研管理機制
根據院科研工作管理辦法,完善了院內外科研項目立項驗收流程,明確流程及職責、要求。修定了《專業技術拔尖人才選拔和優秀科技人員評選辦法》、《科技獎懲實施細則》、《質量獎懲實施細則》等多個文件。院每年拿出不低于5%的收入作為科研投入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活動。近年來每年的科技研發投入均超過一千萬元。
2011年投資1億多元建設完成了地理信息大廈,全部實現建筑智能化,構建了現代化科研環境;建設了高標準的智能化機房和屏蔽機房;購置各種服務器、光纖存儲、核心交換機,使硬件和網絡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目前,院現有主要儀器設備1200余臺套,設備總值達5500余萬元,擁有包括陀螺儀、測量機器人、GIS數據采集器、應力應變監測儀、爆破振動監測儀等先進儀器設備,以及模型樁試驗室、檢測實驗室、數據信息室等專業實驗室,并建有保密機房。我院總體的研發條件在同行業中居領先地位,為企業和行業的技術創新、科研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科技創新平臺
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初步建立了以院企業技術中心為載體,以各級技術研究中心為支撐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一)青島市企業技術中心
經市經信委批復,我院成立了企業技術中心,該中心由專家顧問委員會和科技委員會共同指導建設和運行,主要負責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項目立項實施、科技發展規劃制訂、產學研聯合等工作。
(二)青島巖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1年,經市科技局批復,我院組建了“青島巖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中心為平臺,以項目為載體,建立產、學、研一體的科技創新體制,為巖土工程領域的科研工作提供平臺、儲備力量,加速研究成果轉化,提高行業技術水平。
(三)青島市海陸地理信息集成與應用重點實驗室與青島市海陸地理信息集成與應用工程研究中心
我院分別向市科技局和市發改委提出了建設海陸地理信息集成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的申請,并于2012年底先后獲批成立。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陸地理信息集成與應用、空間地理信息數據獲取與更新、地理信息資源共享、藍色經濟區與智慧城市建設等。
(四)地圖文化與創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3年7月,與中國地圖出版集團聯合申報的“地圖文化與創意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成立。該中心致力于地圖文化概念及發展方向、地圖文化創意設計、地圖文化產品開發、古地圖整理研究等。
(五)“天地圖”青島技術研究中心
2013年10月,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同意我院組建“天地圖”青島技術研究中心,主要是針對海陸地理信息集成建設需求,研究“天地圖”在海陸一體綜合地理信息服務方面的技術與應用、各類專題數據的綜合利用、云GIS發展戰略、天地圖平臺組件及服務的研發和測試等。
四、主要科研成果
有了良好的管理體系、機制與平臺,勘測院在科研開發方面碩果累累,近年來主要科研成果包括:
(一)授權專利共計9項
加筋水泥土變截面復合樁施工設備、可作高噴灌漿樁機使用的深層攪拌樁機、柔性面層土釘墻支護體系及其施工方法、一種強夯法施工自動監測裝置、一種潛孔鉆機鉆孔過程數據的實時采集裝置等。另外,2013年已經申請受理的國家專利3項,申請軟件著作權12項。
(二)在研院內立項項目共計12項
近景攝影測量在高精度變形測量中的應用、城市級三維模型數據庫管理系統、琴島慧圖移動GIS軟件、實時互動地理信息系統研發等。
(三)標準制定情況
主編的有:《工程勘察巖土層序列劃分方法標準》、《山東省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設計規范》、《青島市地下管線探測與信息化建設技術導則》等。參編的有:《建筑日照計算參數標準》、《山東省大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更新技術大綱》、《管線測量成果質量檢驗技術規程》、《巖土邊坡噴播綠化工程技術規程》、《山東省建設工程地下水控制技術規范》等。
(四)專著、論文
包括《青島市深基坑工程實踐》、《基坑降水工程的環境效應與評價方法》、《深基坑工程手冊》(第二版)等。近三年在重要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研究論文40余篇,其中十余篇被EI和ISTP檢索。
(五)近三年立項結題的科研項目
巖土工程監測數據處理軟件開發與應用、新型勁性水泥土復合樁工法及其在巖土工程中的應用研究、巖土工程勘察外業數據采集系統、強夯施工自動監測系統研究、新型勁性水泥土復合樁工法及其在巖土工程中的應用研究、鋼管樁在深大巖石基坑支護中的應力應變試驗研究、青島環膠州灣區域工程地質區劃、基坑地下水控制方法與滲漏監測技術研究項目(“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基于開源技術的網絡電子地圖發布平臺研制、二維碼紙質地圖多媒體交互系統研究、基于光學辨識碼的紙質地圖輔助發聲系統等。
(六)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情況
本著需求推動、服務生產的原則,兼顧引領技術進步的需要,我院的科技成果在生產實踐中得到了很好地推廣應用。
省標《工程勘察巖土層序列劃分方法標準》作為巖土工程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法標準,已經于2013年3月1日實施;自主設計研發的加筋旋噴攪拌鉆機專利設備已在巖土工程治理中廣泛應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自行研制的強夯法施工過程數據自動處理裝置專利設備已經投入使用,“強夯法地基處理信息化施工技術”已被確認為青島市科技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SRC樁的關鍵技術與承載機理研究項目,為巖土工程治理提供一種多功能的模塊化施工設備,為巖土工程提供一種更為經濟合理的新樁型;柔性面層防護專利技術作為一種節能環保的基坑支護新方法,已經在施工現場進行推廣應用;地下水工程作用的研究成果已在青島多個工程的抗浮設計優化中發揮作用;軟基加固的研究成果在高新區建設及西海岸開發工程中得到了成功應用;市連續運行基準站系統在“青島膠州灣隧道工程首級測量控制網”、“青島海灣大橋高精度衛星三維定位測量控制項目”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數字青島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成為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示范文本;“地理信息稅收管理系統”成為國家地稅以地控稅推廣的兩大模式之一,已推廣到西寧市等城市,社會效益顯著;“全市沿海1:5000水下地形圖測量”成為首個實現“統一基準,海陸聯測”的測繪項目,覆蓋海岸線全長約730公里;多媒介電子地圖系列成果,接待各界人士上萬人次參觀,提高了地圖科普宣傳效果;依托GIS技術、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完成的世園會數字化園區軟件應用(GIS)系統項目為管理人員及游客提供了統一的地理信息平臺及便捷的地圖工具,實現了智能化的園區空間管理及智慧游園。
五、未來發展規劃
(一)科技發展總的思路
在建立健全科技發展機制、體制的基礎上,吸引和聚集各類創新人才,按照實用、效益的原則,先易后難,先重點后一般,為院總的發展目標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發展目標
瞄準行業及區域發展的關鍵科技問題,產生一批具有原創性的基礎研究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研究成果,成為行業技術進步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依靠力量,提升單位核心競爭力。
(三)科研投入
建立和完善科技經費管理制度,逐年增加研究開發投入,提高資金使用的規范性、科學性及使用效益。
(四)體系建設
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信息化勘測體系及內部管理控制體系等三大體系建設,為科技工作保駕護航。
?
備注:2014年2月20日青島市勘察設計工作會議交流材料。